Skip to main content

0-2 使用者體驗設計的思維與邏輯

UX 心智模型

工程師表示 : 「我以使用者的角度來看,這個功能有點多餘」

產品經理表示 : 「我以使用者的角度來看,這個設計可能難以操作」

既然 UX 是「使用者體驗」,只要是個人,都可以說出幾分道理,身為 UX 人,怎麼利用自己的專業站得住腳 ? 不然每個人都能插上幾句話,UX 設計師的價值何在 ?

Don Norman 提出三種不同心智模式的概念:設計模式 (Designer’s Mental Model)、使用者模式 (User’s Mental Model) 以及系統印象 (System Image)

  • 設計模式 (Designer’s Mental Model) : 設計團隊用「自身」的經驗以及對於產品的想法與主張來開發產品
  • 使用者模式 (User’s Mental Model) : 使用者看著這個產品,以自己的認知與經驗,與之進行互動

如同「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」,同樣一段文字在每個人都心中都可以形成不一樣的感受和詮釋,何況是一個複雜的產品

在建構產品之前,我們應該使用 UX 方法先了解使用者,用各種方法去了解這個群體的想像與認知是什麼,讓樣本說話,而不是憑靠少數人的想法而決定

UX 設計師如何站得住腳 ? 對於一群人進行訪談、市場調查、問卷訪問而得到結論,都比少數人一拍腦袋的想法穩健得多

而過程也是隨著路線 1~6 逐步去優化、迭代

UX 設計師的任務就是了解使用者的 Mental Model,設計一個可以與之良好匹配的產品概念

UX 設計師也是使用者心智模型的配方調酒師,如果完全匹配,則會沒有驚喜,所以需要掌握哪些是 使用者最難以動搖的認知與經驗,在這個基礎之上進行創新

在文章以 Kindle 閱讀器作為舉例,我們都熟悉平板與實體書,但是 Kindle 閱讀器以平板的操作作為基礎,採用 E-Ink 這種接近實體印刷的數位面板,達到類比和數位混血的奇妙體驗,也帶來了驚喜

我是電子閱讀器愛用者,到現在還是覺得這個產品呈現起來的質感和效果很神奇

如何把使用者心智模型化為產品概念

我認為使用者心智模型、介面互動模型、系統實作模型,這個路徑是由抽象的心理層面,逐步收斂為明確的產品規格與功能

使用者心智模型,談的是需求,這個東西能解決什麼問題、能帶給我什麼好處

以這個層面出發,再去思考介面和資訊架構,最後明確訂出功能

所以產品 UX 的迭代過程,就是不斷又不斷的將使用者的抽象需求化為實際的產品概念

常見的 UX 方法

這些面向像是一張專輯的誕生,從初步靈感,再到實際創作出一些片段樂句,最後組成一首歌,多首歌再變成一張專輯,最後要進行「實體化」,將這些歌進行錄音、混音、上架

整個過程就像是一個充滿潛力的種子,最後不斷的具象化、創造、實踐,而變成了一棵大樹

市場研究是在尋找潛力、尋找需求、尋找可能性,當一個需求的可能性被探尋到之後,去想像這些潛在客群的屬性與想法,根據這些屬性再設計適當的介面與資訊呈現,最後做出產品設計

延伸閱讀 創造力的修行:打開一切可能

Reference

https://medium.com/uxerlab/%E8%AA%8D%E8%AD%98ux-%E5%96%AE%E5%85%83-2-%E4%BD%BF%E7%94%A8%E8%80%85%E9%AB%94%E9%A9%97%E8%A8%AD%E8%A8%88%E7%9A%84%E6%80%9D%E7%B6%AD%E8%88%87%E9%82%8F%E8%BC%AF-f98d8ae39f11